
目前,亚马逊基本已经做到了“多”(大量SKU+无限货架)、“快”(在FBA物流的加持下,当天甚至次日送达)、“好”(算法和评分体系倒逼卖家比拼产品质量)。
至于“省”,亚马逊一直做得很好,产品价格基本比很多线下实体店都要优惠。
然而,世事变幻,Temu拼多多国际横空出世,在湖面上投下巨石,掀起滔天巨浪。
当消费者提到“一个省得起钱的电商平台”,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亚马逊,而是Temu。这种思维认知的转变,对亚马逊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。
第三方数据机构监测到亚马逊遭遇了一波又一波的流量流失,
眼看形势不妙,亚马逊做出了一系列反应,包括将服装类目的佣金削减至个位数(最低5%)、降低日本地区轻小件商品整体佣金、移除Temu自有比价系统之外的商品——在此比价系统下,卖家在亚马逊上销售的产品售价不得高于站外任何平台的售价,否则卖家将被限制售价或被拿走购物车(BuyBox)。
近日,深圳跨境卖家圈又流传出一则消息:亚马逊为了反击特木又开了新枪,将推出“低价店”。
部分深圳卖家受邀参加亚马逊闭门会议。
据参加会议的卖家介绍:“亚马逊低价店是一家专门为客户提供低价白标时尚、家居和日用品类目的店铺,配送由亚马逊中国区仓库负责,预计在9-11天内将商品直送到客户手中。”
关键词包括“低价”、“时尚、家居及日用品类目”以及“亚马逊负责物流,9到11天送达”。
这些属性意味着低价店的业务与Temu高度重合。
据透露,有深圳卖家收到了亚马逊闭门招商会的定向邀请,并晒出了会议演示PPT的截图。这些PPT均标注了“禁止拍照”的告示,但还是有卖家拍了下来。
“亚马逊版Temu”投资政策
根据与会卖家透露的信息,我们总结提炼了“亚马逊低价店”的招商政策:
- 低价店的定位与流量入口:在亚马逊主站首页上,开设一个与主站共用底层技术框架的“低价店”入口,但是浏览界面和展现方式与主站商品页面有较大区别。
根据现场泄露的设计图来看,该“低价店”确实与亚马逊主站“冷峻”的内敛风格有很大区别,以暖色调为主,活泼奔放,与Shopee、AliExpress、Lazada等具有“中国基因”的电商平台十分相似。
- 首批开放品类及选品要求:目前仅开放时尚、家居、生活方式类目,这些是Temu的热门品类,与Temu竞争的意图明显,而其他品类还在逐步研究中,或未来会适当扩大范围。在选品方面,主要有三点:低价(销售价格在20美元以内)、低重量(小于1磅,且尺寸在14 8 5英寸范围内)、安全性(不扩散、不可食用的特性)。
- 不展示品牌信息:“低价店”主要销售无品牌产品,也就是白标产品。低价产品原本就不注重品牌,以低价驱动,可能会吸引大量工厂型卖家入驻。这意味着未来亚马逊将与Temu在各个工业区展开激烈的供应商争夺。
- 物流配送时效:亚马逊会负责物流,从国内仓库直接将商品配送到消费者手中,大约9-11天即可送达消费者手中。今年秋季开始,我们将开始接收商品进行仓储。
- 卖家自主定价和库存管理:不过与 Temu 的全托管模式不同,卖家将有权自主决定产品价格和调整库存数量。这可能意味着卖家必须自己承担仓储费用。显然,这是亚马逊低价商店业务与 Temu 等全托管模式最大的区别。
- 亚马逊与卖家的权责划分与利益分配:亚马逊掌控流量,负责站内广告推广和站外推广,并向卖家收取佣金。费率与主站一致,而卖家则负责选品、定价和参加促销活动。在这种模式下,亚马逊解决了最难的“物流”问题,同时同步解决“信息流”(产品展示和流量)和“资金流”(支付基础设施),而卖家则专注于解决“商品流”。实现良好的分工。
- 供应商后台管理及考核方式:低价店的管理后台与主站后台共用,两者略有不同,但基本功能类似,一键切换即可。由于低价店与主站后台不同,因此绩效考核与主店完全分开,单独考核。
- 退换货原则:因为是低价商品,所以我们只退款不退货,这跟很多主打低价的电商平台的“只退款”规则类似。
- 卖家注册:目前处于初始阶段,全部为内部邀请,部分符合条件的卖家会收到招商经理的邮件邀请。
- 跟卖等机制:低价店与主站不同,没有跟卖机制,库存过多也不会收取额外费用。
- 与主站FBA产品关系:低价店有独立的搜索结果展示,已有的FBA产品不会出现在低价店的搜索结果中,让低价店卖家更加放心。既可以便捷低价地与竞争对手争夺流量和用户,又不会从根本上破坏亚马逊现有的生态格局。
一些“实力派”卖家表示,已经接到了亚马逊的邀请电话。因此,一般来说,这个消息并非空穴来风。目前,“低价店”的消息在跨境行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,卖家们对此看法不一。
有些卖家认为这是一个额外的试钱平台,对它充满期待;有些卖家认为如果不付广告费,价格会很低,扣除佣金后利润会很低等等。
是否有可能推出“亚马逊版 Temu”?
以上信息均为卖家分享,并由我们总结提炼,尚未得到亚马逊官方确认。
我们也尝试询问亚马逊相关人员,但并未得到正面回应,此事还需以亚马逊官方公布的信息为准。
不过,我们仍然可以在这里提供一些信息,并探讨亚马逊推出“低价商店”的可能性:
- 亚马逊亟待重拾“低价心智认知”,坚守用户,巩固护城河:Temu出现后,亚马逊损失了大量流量,“低价+省钱”的心智认知已经转移到Temu身上。
流量和用户的不断流失,就好比大坝出现了一个小口子,虽然目前这个口子不大,但随着水的流走,这个口子会越来越大,未来大坝或许会有溃坝的危险。
因此对于亚马逊来说,最紧迫的就是用低价留住用户,为此亚马逊降低了三大类目之一的服装的佣金,也通过FBA物流政策降低了轻小件商品的物流费用。
但从实际反馈来看,这些还远远不够,Temu 依然像一个黑洞,吸走了大量的流量和用户。
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
在主站设立“低价店”,帮助卖家解决物流和信息流(流量和广告),然后让卖家安心地以绝对低价销售。这样一来,就可以在主站留住大量喜欢低价的用户,与主站现有的商城形成互利关系,这样可以帮助实现“低价心智意识”,留住流量和用户,进而巩固自己的护城河。
- 低价店可规避反垄断风险:亚马逊若想纯粹全托管,可能会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,包括欧美反垄断政策。如今的“卖家自主定价+库存管理”模式,是一种不完全托管的商业模式,本质上还是一种“第三平台模式”,在政策上相对安全。
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与Temu等模式区别开来,还可以规避一些政策风险。
- 与亚马逊主站“品牌化”合作:“低价店”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与主站进行区分,形成良好的合作:
近年来,亚马逊主站大力扶持卖家“品牌旗舰店”,并有将“品牌旗舰店”推向“独立站”的强烈倾向。目的是为了提高亚马逊主站“品牌维度”的竞争力,与Temu纯产品、低价的模式形成差异化。
例如,亚马逊近期针对“品牌旗舰店”增加了三项新的店铺指标,包括平均跳出率(Avg. Bounce Rate)、平均停留时间(Avg. Dwell Time)和新访客(New to Store Visitors)。
这三个指标常常被用来衡量一个独立网站的质量,如今亚马逊重点推出这几个指标,意味着其站内品牌旗舰店将越来越“独立”,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“品牌后台”和“流量蓄水池”。
我们还观察到,亚马逊旗舰店的其中一项指标非常引人注目,那就是“关注者数量”,也就是通过品牌店铺或者帖子上的“关注”按钮关注该品牌的客户数量。这个功能早就上线了,虽然还在测试阶段,但对于亚马逊来说这几乎是一个很大的让步:意味着亚马逊允许卖家省下建站费用,用上自家品牌私域流量。
例如为了让卖家充分利用自己品牌旗舰店的粉丝,亚马逊在去年7月就推出了一个新工具——品牌定制促销。利用这个工具,卖家可以为“关注过或购买过其产品的买家”打造专属折扣,以“吸引店铺粉丝复购”、“恢复更多流量”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亚马逊让卖家可以打造品牌,形成一定程度的品牌私域。
总而言之,在未来的时间里,亚马逊主站将会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卖家店铺的“品牌化”,以与Temu等竞争对手形成更大的差异化。
Temu 的母公司拼多多曾经是白标产品的避风港。同样,亚马逊的主网站也曾经是白标产品的避风港。
白牌的天堂往往是品牌的噩梦,品牌商一直以来都是拼多多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。
2019年,拼多多斥巨资,推出“百亿补贴”,让很多消费者能在拼多多上“放心买到便宜的正品iPhone”。
为了让消费者信服,拼多多“百亿补贴”下的iPhone附带了一系列“承诺”:中国人保质保、假货10%赔付、7天无理由退换货、顺丰快递等。这些承诺终于让不少消费者放心下单购买苹果机。据第三方统计,2019年“百亿补贴”下的iPhone共售出200多万台给消费者。
在初步取得成效后,拼多多开始放手、效仿,继续对五粮液、茅台、戴森吹风机等品牌搞“百亿补贴”、“正品承诺”。
如此一来,“在拼多多也能买到正品大牌产品”的认知就深入到了消费者心中。拼多多这么做是因为当时白标产品的销售增长正在放缓,也想坐享品牌高溢价带来的利润。如今,这一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,2023年,品牌产品的销售额占拼多多整体销售额的接近30%。
这一巨大的成功很可能会被复制到拼多多的海外版Temu上。
在 Temu 崛起之时,亚马逊正在大规模流失流量。
因此,亚马逊需要加大力度发展品牌旗舰店,一定程度上向卖家开放“私域流量”,让更多卖家的品牌得以成长,更重要的是要吸引现有的知名品牌(如艾迪达斯、CK等)入驻亚马逊,形成巨大的品牌护城河。
这样一来,亚马逊主站就可以让更多卖家用“品牌产品”与 Temu 的“白标产品”竞争,同时亚马逊也会为“低价店铺”提供入口,销售类似低价的产品,这些“白标产品”与 Temu 的“白标产品”进行竞争。
这样一来,亚马逊就相当于同时用自己的“品牌产品”和“白标产品”两条手臂,与Temu的独臂展开竞争,最终守住流量,守住护城河。
因此,亚马逊推出“低价店”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,一旦推出,跨境电商行业或将出现新的格局。